二、如何复习,复习什么?
(一)复习时间:一个月(到一月中旬左右结束)
(二)如何复习、复习什么
1.读懂小说
读懂小说,就得弄清楚小说基本知识。当然小说依然由内容、主题、语言、结构四要素构成。在阅读和答题时都要有四要素的意识,四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、彼此关联的。因此,要有一切为促进情节发展、塑造人物形象、揭示主题服务的意识,要弄清内容中的三要素彼此之间的关系。
【1】典型小说。
典型小说一般指传统小说一类的小说,在典型环境中通过典型情节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。一般强化和突出人物、情节。
(1)内容
包括小说的三要素——情节、人物、环境(有的小说中有比较重要的物,也是内容)。
①情节: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,一般分为“开端——发展(复杂的还有再发展)——高潮——结局”四个阶段。
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、表现主题的最主要手段。
②人物:传统小说,人物是最核心的要素,人物形象和人物命运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。
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(主人公)和次要人物。次要人物一般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,当然也可以成为小说的线索。
人物可以分为静态人物和动态人物。静态人物,一般而言,是指人物形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没有发展变化,只是在不断呈现和丰富,如《西游记》中的孙悟空,自从和唐僧一道,一直是同一个形象(内在特点);动态人物,一般而言,是指人物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在不断变化、成长,如《水浒传》里的林冲,风雪山神庙为转折点,由之前的忍辱苟且到彻底反抗。
人物形象由身份地位、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共同构成,当然内在特点为主。外在包括衣着、肖像、年龄等等,这一般和内在紧密相连。
③环境: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。
社会环境主要交代小说的时代(社会)背景,一般通过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人和事物来展现或者暗示,可以直接揭示主题,展现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。自然环境主要是人物活动的空间,一般是由景物描写构成。
在小说考题中一般多考自然环境。
④物:有些小说中有不可或缺的物。可看做是这类小说的第四要素。物往往是小说的线索,具有象征意义。
(2)主题
作者通过文本或者内容传达的对人物和社会的态度、认知与思考,或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的揭示。
主题表现的途径:
①情节,情节展示人物活动和社会生活,它直接揭示社会本质。
②人物,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就是主题。
③环境,尤其是社会环境,是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,也能直接揭示主题。
④物,物有象征意义,其象征意义往往展现人物形象,从而表达作者的态度和人生价值观。
(3)语言
这里的语言不是小说中人物的语言,是指作品的语言。小说的语言主要是记叙和描写,记叙在于陈述情节,描写在于情节的细节、人物和环境。
考题中一般就环境描写(尤其是自然环境)和人物描写(包括细节描写)进行考查,如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;某一处描写是如何塑造人物的等等。
这里涉及的就是描写的相关知识,大体可以参照诗歌鉴赏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塑造。
(4)结构
小说情节各部分的安排,内容之间的关系等。包括线索、思路和结构手法和结构形式等。
小说中有一些经典的结构,如项链式结构,欧亨利式结尾等等。还有倒叙手法、设置悬念、伏笔与照应等等。
小说的线索有时空线索、人物线索、物线等等。
【2】非典型小说
非典型小说,是相对于传统小说强化情节和人物而言,它淡化情节、弱化甚至虚化人物。不写那么多的巧合、偶然、生死矛盾、巨大的悬念,而是力求写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、平凡朴实,写平凡中的意义。有独具特色的“那一个”(作品的特色)。如王安忆的小小说《比邻而居》(2015全国卷)。
非典型性小说文本特点:
内容上:市井生活小人物;
形式上:非典型性文本淡化情节虚化人物凸显个性;
范围上:中外名著热点。
艺术上:均有与众不同的“那一个”。——非典型小说的精彩处,当然也是难以读懂的原因。我们可以做如下概括:舒缓的叙事风格:2012年《邮差先生》,绵密的心理描写:2014年《安娜之死》,琐屑的市井生活:2015年《比邻而居》,韵致的场景描写:曼斯菲尔德《蒂勒尔街的春天》,内蓄的对话描写:孙犁《荷花淀》(课文),
环境描写与物的象征: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阿城的《峡谷》,明显的荒诞色彩:2009四川卷《想象》。
非典型性小说在命题上,除了依据一般小说命题外,一定有一道题目体现其“那一个”。
2.会做题
(1)双选题
读懂了小说,仔细读选项,从文本中找到对应的位置,细致分析,不难。因此不展开。
(2)概括小说情节
一般来说,单独设题6分的话,一定要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,分点概括,概括均用“何时何地何人因何如何做何事结果如何”句式完成,这是叙事文字的概括方法,可以根据要求和需要做适当取舍。
(3)某一情节的作用
首先判断是不是主要情节的一部分,若是,则回答:
①它写了什么,是主要情节的组成部分,使小说情节更加丰富、完整。
②它在整个情节中的位置,和其前后情节阶段的关系。
③突出刻画了人物的什么特点。
④对表达主题(或者作者的思想情感)有何作用。
若不是,则答:
①它写了什么,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想。
②它对主要情节的发展和推进有何作用。
③它在刻画人物的形象上的作用。
(4)人物形象的概括
①总说人物的身份地位与性质,并将人物特点列举出来。
②对人物特点逐一简要分析。
A、首先可以分析外在形象。
内在特点一般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大致划分为四个方面:
B个性性格——如开朗、木讷。
C人生态度(生活态度)——如豁达乐观、勤俭。
D待人接物——如大方、斤斤计较、善良。
E成长事业——如有志向、刻苦、坚持不懈等等。
(5)人物形象的塑造
①情节直接展示人物活动,揭示人物特点;
②直接描写:A肖像(外貌)描写——注意外貌与内在的关系,B动作(行为)描写,C语言描写,D心理描写,E情态(表情)描写,F细节描写。
③间接塑造:A环境烘托人物心理,B其他人物的对比衬托(含反衬),C物的象征。D其他人眼中的人物形象(其他人的评论)。
●各种描写的作用
①肖像、神态、动作描写:生动形象地展示人物内心世界,突出性格特征。
②语言描写:反映人物心理,刻画人物性格;描摹人物语态,使形象栩栩如生;促进情节发展。
③心理描写:直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、情感和思想;表现人物思想品质,刻画人物性格特点;推动情节发展。
(6)人物的作用
这个题型一般考查次要人物。这里以次要人物“我”为例。
①小说的线索,所有情节围绕这个人物得以集中,并推动情节的发展。
②情节与人物命运的见证者,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,增强故事的真实感。
③衬托主要人物。
④成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,暗示社会环境。
⑤揭示小说主题。
(7)环境描写及其作用
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题,一般多考作用,少有考描写。赏析则要都答到。
①环境的描写
A社会环境。通过人物或者富有时代特点的人文事物来展示,如描写房间的布置,人的衣着。
B自然环境。同诗歌鉴赏中的景物描写(描写的角度、描写手法、修辞,环境特点)。
②环境的作用
A为人物的活动、情节的展开提供时空,暗示社会背景。
B营造一定的氛围,奠定感情基调。(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)
C烘托人物心理。(自然环境)
D推动情节发展或者情节的转向。
E揭示人物命运原因,揭示主题。(社会环境)
F含蓄韵致地揭示主题(结尾的环境描写)。
(8)物的作用(小说中有不可或缺的物,这实际上是非典型性小说的一种)
①线索,串起小说的情节。
②情节和人物命运的见证者。(往往在小说中有拟人化的倾向)
③具有象征意义,象征主要人物或者作者的人生观。
④推动或者影响情节的发展甚至使情节发生陡转。
⑤成为环境的一部分。
(9)细节描写的作用
①刻画人物形象,展示人物内心、突出人物特点。
②推动或暗示情节的发展。
③渲染氛围、体现某一地域特色。
④揭示主题。
(10)标题的含义与作用
①内容上,统帅小说主要内容,概括小说主要情节、交代主要人物或者主要环境。
②结构上,线索作用,贯穿全文。
③主题上,象征,揭示主题。
(11)开头的作用或者妙处
【1】悬念设疑式开头
①吸引读者兴趣,引发思考。
②引出下文情节。
③突出人物形象,揭示主题。
④与后文某处呼应。
【2】写景式开头
①交代人物活动、情节展开的时空。
②(自然环境)暗示社会环境,揭示社会本质,揭示主题。
③渲染氛围,奠定感情基调。
④烘托人物心理,表现人物性格。
⑤推动情节发展,为下文写情节的展开、人物形象的刻画做铺垫。
(13)结尾的作用
①呼应开头,使结构完整、首尾圆合。
②揭示前文的悬念,与前文的某些内容形成伏笔与照应,产生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”的艺术效果。
③卒章显志,含蓄韵致地(如写景式结尾)揭示主题,令人回味,引人深思。
④更好地刻画人物。
特别提示:某段(某一内容)、标题等的含义就取其作用中关涉内容和主题的部分,并去掉其作用术语即可,即从内容和主题(思想情感)两个方面来思考。
(14)小说的结构类题目
如:线索是什么?有几条线索?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?
线索作用的分析,多从情节的安排和主题的挖掘这两个角度切入。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小说情节、结构和主题。
①以什么为线索,串起了“XXX”—“XXX”—“XXX”—“XXX”的情节。(若有双线,则分别回答)
②这样安排,情节更加集中,结构更加完整、合理。
③更有利于表达主题(简要讲清楚主题是什么)。
(15)探究小说主题及其意义
①从情节上探究主题。
②从人物形象上探究主题。
③从环境上探究主题,从物的象征上探究主题。
④结合现实与自己,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。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认识。
3.特别提醒
(1)作用类题目是重点
这类题目首先界定是什么(如内容的作用就要概括内容,这样写就要表述清楚怎样写),然后再分析作用。“作用”即关系,弄清楚“这个内容或者语段、语句”与标题、开头、结尾、前后文、主要内容(小说的主要人物、情节、环境)、主题之间的关系是王道。
(2)万能答题规范
①题目问什么先答什么,先问什么先答什么。
②分点作答,分条陈述,先观点后阐释。
③阐释结合文本具体内容。
④语言简明,杜绝啰嗦,使卷面清晰、美观、简约。
评论